沉甸甸读音新华字典
这个字的读音我尽然读错了,实在是有些尴尬了。
黄澄澄,我读的是: huáng chéng chéng,
给孩子读绘本发现这个字的正确发音却是读黄澄澄huáng dēng dēng,。孩子提前看过绘本视频,率先发现了,说妈妈读错了,然后我查阅了一下,发现我一直以来都是读错了的。
然后我查了一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还发现了好几个这种,ABB式叠词的后两个字一般变成一声来进行朗读。
如:“绿油油”:读lǜyōuyōu,;
“明晃晃”:读mínghuānghuāng,;
“火辣辣”:读huǒlālā,
像这种ABB结构的叠词要读成第一声的还有这些词语,我一并收集并收藏起来。
乱蓬蓬 清凌凌 水凌凌 湿漉漉 笑吟吟 慢腾腾 沉甸甸 红彤彤 白蒙蒙 黑洞洞
黑黝黝 毛茸茸
以后给孩子读绘本这些词再也不要读错了。
沉甸甸 的读音
245 乡党篇(五)—— 孔子出使他国,脚步细密走直线。
10.5 原文,
执圭①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
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②,如有循。
享礼③,有容色。
私觌④,愉愉如也。
注释,
?①圭(guī):一种玉器,上圆下方。此指大夫出使他国所执代表君主的圭。
②蹜(sù)蹜.脚步细碎紧凑,宛如迈不开步一样。
③享礼:使者向所访问的国家献礼物的礼节。
④觌(dí):会见。
译文,?
孔子手持玉圭出使别国,恭敬而谨慎,就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。
举圭向上好似作揖一般(虔诚),执圭朝下又好像授物与人一样(小心)。神色庄重得近乎战战兢兢;脚步细密得好像沿着一直线在走路。
献礼时,他容光焕发。
私下里会见时,则又回到和颜悦色、轻松愉快的状态。
感悟,
第243句讲的是孔子在自己国家受君之托接待别国使臣,再回顾一下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43.
君召使摈bìn,色勃如也,足躩jué如也。
揖所与立,左右手,衣前后,襜chān如也。
趋进,翼如也。
宾退,必复命曰:“宾不顾矣。”
——乡党篇(三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“温故而知新”太重要了,发现两天一过,已经有所淡忘。比如“勃如、躩jué如、襜chān如”的读音和语义只隐约有一些印象了。不过好在读过必在脑中留痕迹,捡起来也很快。外加本章又出现了“勃如”,庄重谨慎的样子,再学一遍,记忆更加深刻。
突然想起去年读过一遍的《道德经》,有时间也应该重新回味一番了。
回到本章,讲的是孔子出访他国时的礼仪。本章一说是孔子出访齐国时的仪态礼节,另有一说是孔子只是日常上课给学生传授外交礼仪。无论哪种,有道理的就学一学。
“圭”,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。一般为玉制,长条形,下方上尖,大使出访他国,手持国君所赐玉圭,甚至可以代表国君。(如图)
因为“圭”代表了自己的国家和国君,所以孔子待它慎之又慎,尊敬异常,“鞠躬如也”。沉甸甸地捧在手里,似有千斤重,其实并非举不起来,而是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。
圭捧在手里,从头到脚得动作也都有讲究,向上如作揖,向下如授物,脸色庄重,脚步紧凑细密,循直线走路。光靠想像,就知道执圭人礼数有多么的周全。
现在虽然不用如此夸张,但一定的礼数还是要讲。比如领奖状奖杯时,双手捧过;敬长辈酒时,碰杯时注意酒杯低于长辈的酒杯。这些都是礼仪之邦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礼仪瑰宝,有些还是要遵循。
继续说向他国献上礼物,即享礼。看到“有容色”的翻译,有和颜悦色,也有容光焕发。我以为两者兼有之吧,作为一名合格的大使,在这种正经场合,既要恭敬有礼,也不能失了本国尊严,是谓有理有节。
“私觌(dí)”,私下里会面。好比去出差,在谈判桌上,大家都是为了自家的利益,严正以待,以公对公,绝不留私。但私底下可能是很好的朋友,或多年的故交。于是干完正事开完会,又回到了老友重聚的状态,和颜悦色,谈笑风生。不过一定有一个原则,不谈公事。私下里和对方关系融洽,互相熟悉性格脾气,更有利于长期合作。最好的对手往往是最好的朋友,因为相似度高。
小知识,
1. 论语全书共20篇,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,成书于战国前期。
2. 孔门十哲:
德行:颜回(子渊)、闵损(子骞)、
冉雍(仲弓)、冉耕(伯牛)
政事:仲由(子路)、冉求(子有)
文学:卜商(子夏)、言偃(子游)
言语:端木赐(子贡)、宰予(子我)
沉甸甸中甸的读音
时令到了处暑,一个成熟的秋天,就在人们的眼前徐徐铺开。处暑有三候,鹰祭鸟、天地始肃、禾乃登。禾乃登,就是农作物开始渐次成熟,对于南方而言,那就是稻谷成熟的意思。南方多山,四顾都望不穿的连绵重叠,但在这些褶皱的缓坡处和缝隙处,却有袅袅炊烟和肥沃田畴,每一个寨落旁边,都有千年祖茔,每一块田地,都散发着先人的汗味。这些生活在山窝里的人们,在日出月升的日子里,在春华秋实的季节里,在四季变幻的岁月里,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的口食。但大山阻扰了大水面的形成,一段小溪,一条小河,可以让傍水而居的人看见鱼并吃到鱼,而那些远离溪河的,就只能在遥想中描摹鱼的形状和味道。但这难不倒有智慧的人,他们在稻田里养鱼,虽然一丘田里的鱼获,赶不上滨湖地区随便撒上的一网,对于山里人来说,却是他们渴望的正果。南方的山,即使高峻,也是妩媚的,因为有树、有竹啊。那些树和竹,密密的、绿绿的,手牵着手,把大山的水分严实包裹。一株大树下,或一丛山竹旁,或一壁断崖底,甘冽的泉水就从一个个窍穴里汩汩流出,山里人谓之为水井。山有多高,水就有多高,即使在高山之巅,也能在岩窝的低凹处,看见被泉水泽润的岩石。无数的山泉,虽处于不同的高度,不同的方向,但人们通过渠道,把它们汇集了拢来。人们在最高处的渠道之下掘石垒坎运土填田,若干代人之后,就以一种绝对唯美的曲线,萦绕在山这边和山那边了。这些梯田,既无洪涝之险,也无干涸之忧,自流灌溉的泉水,一年四季都不急不缓水量恒定。鱼儿离不开水,有水,养鱼顺理成章。山区梯田里,原始放养的是呆鱼,呆,本地人发音为ai,与愚蠢、呆板、不灵活同义。呆鱼是鲤鱼的一个变种,个头粗短,背脊呈黑青色,如果不是嘴唇上的那两条短须,还真和鲫鱼差别不大。一般来说,鱼都有随波逐流的习性,大雨发水时,它们会随着洪波四处旅游。呆鱼不会。水涨起来,它们紧贴着田底的软泥,或在水流舒缓处聚集,从缺口处逃亡的极少。这种鱼的繁殖能力极强,投放一年,只要田里有长流水,余下的年份就不需要再投放鱼苗,年复一年,永续收获。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的筛选,呆鱼就成了山区稻田养殖的主要品种。稻田养殖的鱼,我们以前就叫它田里鱼,现在,却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稻花鱼。这名字,来源于央视《舌尖上的中国?第一季》,拍摄的地点,是贵州从江县的加榜梯田。加榜、加鸠、加车几个乡镇环绕在黔东南苗族圣山月亮山的东麓,上万亩的梯田层层叠叠,统称为加榜梯田,这是中国最壮美的梯田之一。加榜梯田我去过若干次,一来是为了欣赏梯田那四季不同的风景,二来是为了品尝那久吃不厌的田里鱼。第一次去时,稻田里的禾苗已经分蔸封田,翠绿翠绿的秧禾,像一匹巨大的绿绸,从山腰一直铺到谷底。戴着斗笠,背着水壶,我行走在田垄上,几乎每经过一丘田,都会看见有些禾苗在抖动,都会听到嘬嘬嘬的脆声,那是鱼儿在拱动秧蔸,那是鱼儿在吞食掉落在水面的昆虫。我顽皮地猛一跺脚,鱼儿们受到惊吓,哗地一声四散,只消稍停,禾苗又渐次抖动,嘬嘬嘬的声音又渐次响起。还有一次,是看了《舌尖上的中国?第一季》后,专门去吃稻花鱼的。时令已是国庆过后,梯田里的稻谷也已收割,一眼望去,那些自流灌溉的梯田,就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无数玻璃条,闪烁着耀眼迷离的光芒。我借住在农家,快做晚餐时,我央主人去抓一餐稻花鱼来吃。男主人呵呵一笑,引我到吊脚楼下的溪沟。溪沟从他家的吊脚楼下穿过,清澈的水给人一种可以直饮的模样,欢快流淌却悄无声息。在一个用石块围起的小堰塘前,男主人随手一提,一个网兜沉甸甸水淋淋地在空中打着旋转,里面全是手板大小的稻花鱼!那晚,我吃到了油煎黄焖稻花鱼,也吃到了用芋头叶子包裹在灶孔里煨熟又用擂钵捣烂的稻花鱼,那滋味,啧啧啧,真是绝了!